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银屑病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04-30 13:39   来源:   浏览次数:

银屑病,俗名牛皮癣,与中医古文献中记载的“白疕”“疕风”“白疕风顽癣”“干癣”“白癣风癣”“松皮癣”“蛇虱”“蛇风”“白壳疮”等症状相类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统一中医病名为“白疕”。今天,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琳叶为您讲述银屑病的前世今生。

早在殷虚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疕”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也有”的记载《山海经》中有是多豪鱼……可以已白癣”关于”的较早记载《周礼·天官·医师》“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郑玄注云疕,头疡亦谓秃也。”这是与本病相关文献的较早记载。

关于本病的症状和病名,较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干癣”的描述,“但有匡郭,皮枯索搔之白屑出是也。”唐宋金元以来,皆混淆在癣、疥、疮、风、丹五大门类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医学的发展,外科的分类愈来愈细,明清时期对本病有了比较深化的认识。明初《普济方》曰“夫干癣,但有棱廓,皮肤枯痒,搔之白屑出是也。”基本源于《诸病源候论》的描述。《医学入门》认为“风癣即干癣,搔之则有白屑。”《外科启玄》提出了“白壳疮者即癣也证治准绳》云:遍身起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抓之起白疕名曰蛇虱。”这是“白疕”一词作为症状描述的首次出现。作为一个病名始载于清代《外科大成·卷四》:“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俗呼蛇风。 外科心法要诀》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彤园医书》云“白疕疮”,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对本病描述更为详尽:“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

关于病因病机,隋《诸病源候论》认为干癣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故风沉入深,无汁,为干癣也。”此癣初得,“因风湿客于肌肤,折于血气所生,”待其病成后,“皆有虫侵食转深,连滞不瘥,”故顽固难愈。金元时期,受致病的影响罗天益所著的《卫生宝鉴》肺毒邪热,头面生疮,生疥癣明初《普济方》载“癣多因风毒挟湿热得之”,《窦氏外科全书》认为顽癣因“脾经湿热及肺气风毒”所致,而《外科正宗》基本上继承了《窦氏外科全书》的认识认为顽癣乃风、热、湿、虫等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发于肌表所致”。《医学入门》提出了内因“血分热燥”,外因“风毒克于皮肤”,二者相合导致“风癣”的发病。《证治准绳》分析“白癣”由“腠理虚而受风,风与气并,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外科启玄》则“白壳疮者……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随着中医外科学发展到清代,对本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祁坤著《外科大成》认为白疕“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宗金鉴》“固有风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外荣”,又“风湿热邪侵袭皮肤”,更有“风热湿邪……郁久风盛则化为虫是以瘙痒无度也”的记载。《外科证治全书》曰“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易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医林改错》提出本病由于血行不畅、瘀热不化而成瘀血之证。

关于治疗,自晋代《刘涓子鬼遗方》开创了汞剂治癣的先河以来,后世医家治疗本病多以重金属药物为主要成分。《肘后方》疗燥癣,方用“水银和胡粉,研令调以涂之”。宋《太平圣惠方》记载有黄连散、胡粉散等内服外涂之剂。明《普济方》提出了“疥癣治法,驱风杀虫固已。然杀虫于其外,亦须以硫黄、轻粉、蜡矾圆辈,服饵而内济之,庶绝其根矣。”《医学入门》遵循“清热杀虫祛风湿,久则补肾自然收”的治则。清《医宗金鉴》以“初服防风通圣散,次服搜风顺气丸,以猪脂、苦杏仁等分共捣,绢包擦之,”共奏“去风邪、血燥滋”的功效。

综上所述,银屑病以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为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以外感风、火、湿、燥邪,内兼血虚、血燥、血热、血瘀等,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治疗以祛风、养血、润燥、清热、活血为主,内服外用兼施。总之中医古文献对本病的记载为后世研究、辨证施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