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今天,陕西省中医医院文献信息研究所主管药师王梓安为您讲述唐代“诗豪”刘禹锡鲜为人知的医学成就——《传信方》。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此外,他对医药可谓颇有研究,世人皆称道他文学方面造诣,而对其在医药方面的成就少有提及。
关于学医缘由及经历,在他所写的《答道州薛侍郎论方书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他说自己自幼年体弱多病,等长大后看到里中的同龄人高大体健,自己比之不如,于是借医术高明医者的医书开始学习,先后研读和学习了《小品方》《药对》《素问》等医学书籍,并掌握了本草及切脉等知识技能。经过30多年的研读和临证,刘禹锡的医术日益精进,他自述“其术足以自卫,或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者”。可以看出,虽未公开对外行医,但是所学足以医治自己及家人,族人门生有疾,经他用药后很快康复,可见刘禹锡具备一定的医疗水平和临床经验。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刘禹锡汇集共计五十余个治疗疾病的效验方剂,编成了《传信方》两卷,书名取“信以传信”之意,强调的是真实可靠的疗效。该书所收方药大多符合简(药味精简)、便(应用方便)、廉(价格低廉)、验(疗效可靠)的原则。唐以后的许多医书,如《本草图经》《苏沈良方》以及《本草纲目》等,都引用了《传信方》中的医方。不仅如此,该书在国外亦广泛流传,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医方。
刘禹锡认为“医拯道贵广”,主张博采众方,注重临床实践,针对具体病症灵活运用。他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良方,把他们的良方及相关故事记下后,又亲自用于临床验证,书中部分用方是以医案形式记录下来的,有些更是他自己患病服药的记录。该书所收医方有历代医家们所引用过的良验秘方,亦有从各处收集来的民间验方,如“治湿癣方”中用芦荟、炙甘草,是他少年时患癣,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偶然向卖药人学到的,又如“治久痢方”中用呵梨勒是“令狐将军传此法”等等。
该书不仅采方来源广泛,而且所收录之方的治病范围亦相当广泛,涵盖内、外、妇、儿等多科。如以乱发鸡子膏外敷治小儿热疮,皂荚矾治喉痹,羊肝丸治障翳青盲等,此外还有一些治疗毒虫咬伤的处方与综合急救疗法,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遗憾的是,由于朝代更迭、兵灾战火、自然灾害、时代久远等多种原因,大量唐代优秀的医学著作数百年后即亡佚不存,《传信方》亦是如此,自元以后,渐次散佚。现有学者冯汉镛先生从各古籍文献中辑录并加以详解的辑佚本,名《传信方集释》,于1959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使我们得以一窥这部医学著作。
学医给刘禹锡带来的养生知识,使他明白健康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这点在他诗歌散文中多有体现。如他晚年所作诗《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君酒何时熟?相携入醉乡。”刘禹锡在诗中说自己案头、身边总有医书相伴。阅遍医书,发现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方术,只有朴素的养生之道。眼睛不太好就要减少看书的时间以节省眼力;修炼心性,洞明世事,清心寡欲方可养心。在了解刘禹锡的养生理念后,我们再读《陋室铭》,会不会还能品出别样韵味呢?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