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中医药典籍介绍 ——《医学三字经》

发布时间:2025-05-19 07:49   来源:   浏览次数:

在卷帙浩繁的中医药典籍中,清代名医陈念祖所著的《医学三字经》可谓是独树一帜,它既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专著,也不是包罗万象的鸿篇巨制,自清嘉庆年(1804年)问世以来,以其文约义丰、由简及繁、易读易记等特点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入门读物,是最具特色的中医启蒙教材之一,自诞生以来刊行的次数和版本之多,是历代同类医学著作所不可比拟的。今天,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主管药师王梓安为您讲授中医药典籍 ——《医学三字经》。


陈念祖,字修园号慎修,福建长乐人,生于清乾隆十1753年),是乾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出身医学世家,学识渊博,医理精湛,一生著作颇丰有包括《伤寒论浅注》《时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在内的共计十六种书,均收录在《南雅堂医书全集》中,涵盖了从基础到临床,从普及、入门到提高等多方面。书的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切于实用,因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关于陈修园撰写此书的目的和原因,一方面在书引言有所述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为的是引导初学者登堂入室,使其在学医的路上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则在书中凡例部分有所体现,包含着补偏救弊的思想。他认为当时间刻印的一些流行医书实用性不强不能指导临证治病,有逐末忘本之弊端,意欲引导学医之人追本溯源,认识并回归《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


现存最早的版本,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南雅堂本为例,《医学三字经》全书共四卷,卷一、卷二效仿宋代王应麟所著的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体例,以三字一句的韵语文体,概述医学源流,总结历代名家名著的医理精华,介绍二十余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性质类型证法则与治疗处方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多科;卷三、卷四详列前两卷中所引用的方剂,同时详述加减化裁、煎服方法等内容,广而不杂、简而不漏。书末附录部分简要介绍了阴阳、脏腑生理经络、望闻问切四诊、运气等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一些观点见解详略得当,简明扼要


为了顾及三字歌诀的体例形式,在行文上不得不使文字精炼且押韵,陈修园担心读者难以读懂遂对其做了自注。这些注释通俗明白,易于领会,大大丰富了书中的内容,很好地兼顾了诵记与理解,平衡了文体与实质,这种十分自然的连接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搭桥铺路作用,有助于引导初学者循序渐进


在内容上,《医学三字经》体现了陈修园的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他在学术上遵承经典,《内经》视为医学的奠基石,以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为临床各科的基础,注重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正如其在书中凡例部分所说的:“论证治法,悉尊古训,绝无臆说浮谈”。卷一医学源流部分他以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垂方法,立津梁对汉唐之前的医学加以概括高度评价。而与之相对的,对汉唐以后各家之说,则认为多是“红紫色,郑卫音”,是乱正的靡靡之音。当然,这些评价偏颇的,这点我们应理性去看待。仍需要注意的是,陈修园并非片面地尊经崇古,在以仲景学说为主线论治各科杂病的同时,仍会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博采时方治疗体系中确有效验的部分。他对汉唐以后医家的长处也能予以借鉴,如对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的《十问歌》推崇备至,在书中附录部分有所摘录。


总之,《医学三字经》既高度简化又不失系统,既尊崇经典又注重实用,既启迪后学引人深思,其价值在于不仅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门径,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普及教育,是一部比较实用的中医启蒙书籍,尤其适合于没有读过原汁原味中医古文献的中医初学者。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