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天人相应”及“治未病”的理论,在夏季三伏时节,依靠自然之阳旺阳升和人体阳气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运用温热补益、祛寒通络之法进行治疗,其主要作用是温阳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助正气,未病先防。今天,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宋芬芬科普“冬病夏治”如何为健康“储能”?
“冬病夏治”适合的病种:
1.呼吸疾患: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
2.消化疾患: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
3.内分泌疾患: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4.肌肉关节疾患: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肢体疼痛等。
5.五官疾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6.皮肤疾患: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
7.妇科疾患: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盆腔炎、尿失禁及产后身痛等。
8.男性疾患:阳萎、前列腺炎等。
9.其他疾患:心脏神经官能症、疲劳综合征、失眠等。
又是一年三伏天,正当冬病夏治时,今年针灸科为您提供冬病夏治疗法如下:
1.传统经典三伏贴,以中药制剂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而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刺激,激发经气、温煦阳气,驱散寒邪,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贴操作简便,无创无痛,药物经皮吸收直达病所,激发经气,效果显著,是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冬病夏治”方法。
2.温阳散寒督脉灸,指将艾绒间隔各类物质如姜、药粉及蒜等铺摊在督脉及膀胱经,通过燃烧的方式,达到灸疗目的的一类灸法,具有温通阳气、散寒祛湿、活血通经、扶正祛邪的作用。
3.祛瘀除湿拔火罐,是一种以玻璃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背部督脉、膀胱经及特定穴位,造成局部瘀血,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排出湿浊,调理脏腑、调和阴阳,同时能改善颈肩背痛、缓解肌肉紧张。
4.疏通经络针刺法,“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 穴位治病。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作用。针刺治疗具有效应快捷、作用安全以及适应症广的特点。
5.调神养生贴耳穴,将王不留行籽贴敷于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通过按压刺激这些耳穴来防治疾病。
6.中医穴位埋线法,是针刺治疗的现代化体现,是一种经络疗法,利用埋线针或注射器针头将医用生物蛋白线埋入穴位,通过蛋白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
7.通经散寒火针法,是利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8.行气活血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柱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
2025年“三伏”治疗时间:“伏前加强”:7月10日-7月19日(10天);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伏后巩固”:8月19日-8月28日(10天)。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贴药时尽量穿宽松衣物,女士避免穿连衣裙、连体衣和紧身裤。
2.贴敷时间: 成人:4-8小时;儿童:1-2小时,具体时间以皮肤耐受度为准,若感到明显刺痛、灼热应立即取下。贴药后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药膏脱落。
3.皮肤反应处理:若出现红、痒、灼痛时,取下膏药,勿抓挠。若出现小水疱可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请到医院处理,切忌自行挑破,以防感染。若出现局部的皮肤红疹、瘙痒等对胶布过敏的症状,立即撕下胶布,并用清水擦洗。若出现过敏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瘙痒、水疱等现象或全身皮肤过敏者,应立即至医院就诊。
4.生活调理: 贴药当天及次日忌食生冷食物(冰淇淋、冷饮)、海鲜发物、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直吹空调和风扇。
预约咨询
地点:陕西省中医医院住院2号楼4、6、7、8楼针灸科医生办公室
电话:赵老师:13572243355
针灸科A区:029-87225701
针灸科B区:029-87225703
针灸科C区:029-87225706
针灸科D区:029-87225710
微信预约:关注“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公众号 → 预约挂号 → 针灸科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