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秦艽作为传统中药,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黄疸、潮热等疾病。今天,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呼兴华将您深入了解中药秦艽。
秦艽的名称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军医,他受命治疗秦军士兵的腿疾,后拜师扁鹊学习草药知识。因该药材产自秦国,干燥后根茎呈绞结状,故得名“秦纠”,后演变为“秦艽”(jiāo)。这个故事不仅为秦艽增添了神秘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探索精神和智慧。
此外还有一种版本。传说一位名为秦艽的女子为救治百姓,深入高山采药,不幸坠崖化为草药的传说。这一故事赋予秦艽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医者仁心与奉献精神。
秦艽作为传统中药,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黄疸、潮热等疾病。民间常将其融入药膳,如“秦艽炖鸡”“秦艽排骨汤”,兼具食疗与养生功能。
秦艽的形态描述多集中在其药材性状上。秦艽的根茎形态独特,被视为“草中之宝”,在民间被视为吉祥与健康的象征。鉴于这种植物的根部呈现出左右罗纹相互纠交的特点,左纹者被称为“秦”,右纹者则称为“艽”,并认为前者是品质上乘的佳品。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味苦,平……生山谷”,但未明确产地。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秦艽“今出甘松、蚕陵、龙洞”,龙洞即今陕西宁强县。
[唐]苏敬《新修本草》载秦艽“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鄜州为今陕西富县,岐州为今陕西岐山县、凤翔县南一带。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载关内道岐州、鄜州出秦艽。
[宋]苏颂《图经本草》载秦艽“今河、陕州郡多有之”,绘图以“秦州秦艽”为标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纠……但以左纹者为良”,“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近代陈仁山《药物出产辨》载秦艽“以陕西省汉中府产者为正地道,名曰西秦艽。其次云南产者为多,四川产者少,总其名曰川秦艽。气味不及西艽之佳也”。
《中药大辞典》载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