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护理天地 > 健康园地

【科普园地】黄芪——文化秦药系列(五)

发布时间:2025-09-15 14:20   来源:   浏览次数:

  提及中药黄芪,您或许对它的药用价值知之甚少。今天,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呼兴华将您深入了解中药黄芪

一、黄芪名称由来

黄芪古称“黄耆”,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因根部切面呈黄白色得“黄”字,而“耆”(qí)在古汉语中意为“年长尊老”,象征其补气延寿之效。宋代《本草图经》沿用此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解释:“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清代后因文字简化,“耆”逐渐被“芪”替代,形成今名。

黄芪别名很多,如“戴糁”(与古代祭祀用米酒相关)、“箭芪”(优质黄芪根如箭杆直长),蒙语称“忽日赫”,藏药名“塞窘”,体现多民族文化认同。

相传汉代一老医善用黄芪活至百岁,后人效仿其方形成“黄芪汤”。

内蒙古传说中,牧民发现病弱羊群啃食黄色根茎后恢复活力,将其命名为黄芪,寓意“赋予生命力的黄根”。

二、黄芪药俗文化

黄芪被用于婚礼中的“驱邪祈福”,如新人饮用黄芪粥以求健康。

黄芪粥、黄芪茶等食疗方广泛用于民间,如白居易以黄芪粥调养脾虚,形成“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

民间流传“阴虚火旺者忌用黄芪”“夏季配白术消水利湿”等经验,体现传统用药智慧。

三、黄芪道地考证

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载黄芪“生蜀郡、白水、汉中”,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汉中即今陕西汉中、南郑、城固等地。

[唐]苏敬《新修本草》载“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华原即今陕西耀州区。

[宋]苏颂《图经本草》载黄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强调陕西各地多产黄芪。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载黄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载黄芪“[道地]宪州、原州、华原、宜州、宁州”。

[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载黄芪“本出蜀郡汉中,今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


黄芪在汉唐时期以四川、甘肃、陕西所产为道地,唐宋时期以宁夏、陕西、甘肃、山西所产为道地,宋以后至明清时期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所产为道地。陕西是黄芪的主要道地产区之一。子洲黄芪,又称“子洲芪”,陕西省子洲县特产。子洲黄芪以色鲜、质优闻名中国,2008年5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2008年第49号)宣布对子洲黄芪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陕西省中医医院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