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这场医院、邮政与企业的
跨界合作
让“煎药难、取药烦”的老问题
有了新解法
↓↓↓
自行煎药操作不便,在医院等药耗时太长,药液量大难以携带,疗程长需要多次取药等。
如今,西安邮政与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携手,以科技赋能为陕西省中医医院患者带来便捷就医新体验——240个自动化智能煎煮工位全天候运转,日均生产2万余袋中药汤剂,还能根据需求定制加工成水丸、蜜丸、膏方、散剂与共煎颗粒等方便携带的药品;市民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看到调剂、浸泡、煎煮与包装全过程,一张药方最快120分钟就能煎好,西安三环内免费配送、同城最快半日可达……
从“煎药愁”到“一键达”
随着省中医医院就诊量逐年攀升,患者对中药“即开即取”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取药不便”已成为困扰患者就诊体验的痛点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利用揽投场地与企业共建煎药中心,将配送网络深度嵌入中药代煎产业链,让西安邮政成为连接医院与患者的“健康纽带”。
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位于未央区西安邮政文景直投站二层、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已试运行近半年,日均配送量约为1500单,约占省中医医院代煎业务50%以上。
“我们在此前配送代煎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升级,从中医药处方的精准接收,到严谨的煎煮过程,再到专业的包装以及贴心的送货上门服务,全程实现一站式自动化、数字化运作。”妙应智慧中药煎配中心负责人张锐侠介绍道,新模式不仅避免了人工熬制中药可能出现的药量误差、浸泡时间不足或操作规范性差异,还通过复核拍照、数据采集等系统,确保中药煎制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可追溯性;市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药锅内添加的药材图片,煎煮的步骤、温度、压力与时间等数据。
从“人工熬”到“程序控”
生产线上热力十足,240个煎药工位有序运转,每一口煎煮锅都配有“电子身份证”。市民在医院扫码下单后,处方信息便实时传输至煎配中心系统,与流水线上的专属药锅绑定;经过处方解读与数据计算,系统生成智能煎制方案并自动排产,随后由智能调剂柜精准称量、落药,智能注水器加水浸泡,配上机器与人工双重复核,确保煎制药材“一味不差”、水量适宜;最后,遵循传统散煎工艺,精准满足先煎后下、一煎二煎等特殊要求,让每味药材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出。
这条生产线上藏着不少“智慧密码”:在智能调剂区,330种饮片都有独立药斗和独立落料通道,避免药材之间交叉污染;自动抓取药材时,遇到像熟地黄等黏性大的药材,或丝瓜络这类易缠绕的药材,系统会指挥药锅“主动找人”进行补配;加水环节更是“精密计算”,通过分析出药量、药材吸水量、蒸发量与药材体积等数据,系统可精准控制汤药的液量,破解人工煎制存在的药液浓度差异问题;煎煮完成的中药,会自动进行灌装与贴标,灌装机还可实现自动清洁……整个流程几乎全自动化,仅需人工参与少量辅助作业。
整条生产线按照“接方审方—智能调剂—人工补配—药材重量与种类复核—加水浸泡—智能煎煮—自动灌装—自动贴标—成品复核—邮件打包—物流到家”的流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骤都有数据锁定与高清拍照存证,不合格就“卡关”。
此外,省中医医院还在煎配中心建设药材库,安排7名专业人员介入监管:从中药饮片的验收入库,到调剂区的药材养护管理,再到中药调剂煎煮的全过程质量把控,让患者用药更加安心。
从“药房等”到“家门收”
刚出锅的汤药倾倒入自动灌装设备,封装成袋的汤药被运往生产线后端——西安邮政专属分拣区,分拣员扫描与复核汤药上的标签,随后逐一套袋封装后,按邮寄区域分类码放。
“市民上午扫码下单的药方,下午就能送上门。”西安邮政投递员渠正帅拍了拍装满中药包裹的笼车介绍道,虽然当前处于代煎业务淡季,但为保证寄递时效,熬制好一批就配送一批,同城订单半日送达;乡镇及偏远地区则通过市趟网络转运至属地网点,保障次日送达。
这项中药代煎配送服务已实现西安全域覆盖,并延伸至延安、榆林等地。自开通以来,累计服务患者超40万名,配送代煎中药700余万袋,其中约5%的订单送往偏远乡村,最远一单直达370多公里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