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秦岭本草 | 开栏语
巍巍秦岭,分南北而载春秋;莽莽群山,藏灵芽以济苍生。这里素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的美誉,也流传着“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的美名。在秦岭的褶皱之间,一缕缕深藏于晨雾中的药香,是《诗经》里“采苓采苓”的千年回响,亦是孙思邈攀崖寻药的云中足迹,更是大地馈赠人间的一味本草初心。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千百年来,一直生长于秦岭山中的丹参、艾草、秦皮、天麻、红豆杉、山茱萸、五味子、黄精……便有了新的使命——凝聚时光淬炼的养生密码,讲述“质”与“量”的辩证。
即日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将推出“秦岭本草”系列报道,循着药农的背篓走进秦岭深山之中,探寻“道地”二字的铿锵,看一方山水如何以草木为媒,破解“秦药”的奥秘。
遇见秦岭本草 :
“懒人草” 竟是“百草之王”
进入夏季,在惊蛰雷声中蠢蠢欲动的昆虫,经过了整个春季的成长,羽翼日渐丰满。病毒和细菌也伴随空气中温度、湿度的增加,悄悄滋生蔓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病和酷暑,古人将辟邪驱秽的希望寄托于乡野间蓬勃生长的野草,于是,艾草得以“登堂入室”。
眼下,临近端午,艾草的清香弥漫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前斜插的艾草,宛如一道古朴而温暖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来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寄托。
艾草变“爱草”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作为用途广泛的一种民俗药材,艾草的身影早在几千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
艾草又叫作五月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黄草、香艾等,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及亚洲多国,有北艾、南艾、海艾、蕲艾、祁艾等多个种类。
艾草每年3月开始萌发,株高可达1米多,几乎没有分支;其叶子香气浓郁,大多为卵形,边缘为不规则的深锯齿状,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叶子会变得尖锐细长,正面为灰绿色,背面有白如丝状的绒毛;杆茎也布满了这种绒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自带一层神秘的光晕。到了5月杆茎部分转变成紫色,此时艾草即将迎来收割季。
时下,走进西安规模最大的艾草种植区,位于临潼区斜口街办杨寨村的陕西秦灸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艾草种植示范基地,千亩艾草在阳光照耀下绿油油一片,一株株艾草挺立着,长势喜人。微风拂过,阵阵艾草香气扑面而来,向人们发出成熟的信号。工人们手持镰刀、开着打捆机在田地里忙碌着,干劲十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一会儿工夫,一大片艾草就被打包成捆,准备运往晾晒场地。
“艾草在民间也叫‘懒人草’,无论是湿润的溪边,还是干燥的坡地,都能蓬勃生长;种下后也基本不用管,既抗旱、抗寒、还能抗病虫害;端午前后、国庆节之后都可以收割,割了又可再生,投入少、效益高,非常适合农户种植。”提起艾草,基地负责人蔡英梅忍不住夸赞。种植户赵北正也说,种艾草,一亩地一年的收成有2吨多,本地消化不了的产能,还可以卖到河南南阳等地,对农户增收是不错的选择。
的确,艾草原本就是生长在山坡、荒地的一种很常见的野草,适应性强,生育力也强,无论长在好地还是孬地都能活,因此,几千年来,艾草一直都是百姓的心头爱。古人将长老尊称为“艾”,把年轻美丽的姑娘称之为“少艾”;在《诗经》里,保养叫“保艾”;《史记》更是把太平无事称作“艾安”,可见艾也寓意着美好吉祥。
从药用到日用
其实,艾草的价值远不止于民俗的象征。长相并不出众的艾草,可全草入药,在中国有着3000余年的应用历史,被中医誉为“百草之王”,《五十二病方》《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历代中医典籍,对艾草的功效皆有收录。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草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等功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
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经过人们几千年的生活实践,艾草一步步从药用走向日用,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经加工后的艾绒可以制成艾条、艾柱用于艾灸,艾香、精油可用来驱蚊、杀菌。
来到临潼区栎阳街办齐家村,陕西秦灸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艾草加工车间,机器声嗡嗡作响,艾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工人们正熟练操作着自动化生产线,将晾晒、存储满三年的艾草转化为细腻的艾绒;之后便进入艾条成型阶段,各种规格的卷制机,精准地将艾绒填充至特制的桑皮纸中,经过压实、卷制、封口等工序,一根根均匀饱满的艾条正式走下生产线。
“除了艾灸枕、艾条、艾柱、艾草锤这些常见的艾草衍生品,公司还通过代加工的模式,在南阳等地生产精油、艾草贴、香皂、喷雾等共计13个种类的艾草产品。”蔡英梅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为农户提供艾草种苗、种植技术指导,并以稳定价购艾草,这种模式在铜川、宝鸡、陕北皆有实践。目前,公司年产值已达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艾草种植产业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带动从业群众增加收入10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艾草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西安市临潼区林业局)林业科科长王强说,借助国家省市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这一风口,林业部门充分利用骊山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推动艾草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未来,当地将继续深耕艾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小小艾草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为推动艾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西安市林业部门也积极开展艾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良种选育工作。西安市林木种苗工作站站长齐康学表示,2021年以来,西安市林木种苗工作站联合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业在陕西省西安、宝鸡等6市16县开展了艾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按照艾草生长位置、叶片大小、植株高度、气味浓度等标准,共收集艾草种质190余份,建立艾种质资源圃1处,并分组定植,筛选出艾优良种质20份。通过生长观测、区域试验、药用有效成分、药用含量测量等筛选步骤,成功选育出“秦艾1号”和“秦艾2号”两个省级林草良种。既保护了艾资源的多样性,也为全省艾产业的持续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舌尖上的本草
鲜艾入膳——中国人独特的艾草饮食文化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神农尝百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医药文化的肇始,中医“药食同源”理论也可追溯于此。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以鲜艾入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
《本草纲目》《名医别录》和《药性论》中均有艾草茶的记载,艾草茶主要以艾叶泡成,也可以是艾叶与其他材料混合泡制。唐《食疗本草》记载:“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清明节前后,江南人会采摘新鲜的艾叶,焯水后切碎,与面粉搅拌均匀,经过高温蒸制,艾叶的清香混合着面粉的甘甜,最终成为口感绵密、软糯滋润的艾草青团;广东的客家人则用艾草的根煲汤,以祛寒暖胃;由于艾叶中天然孕酮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尤其适合女性服用,安徽的部分地区,也就有了产妇食用艾叶煮鸡蛋的习俗。
陕西中医医院主任药师王晓萍表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草中含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成分,对多种病菌具有抑制杀伤作用,最新的中国药食同源品类已经把艾草纳入其中。
本草奇妙之旅
艾灸跨越千年“圈粉”年轻人
中国人基于艾草的创造,远不止鲜艾入膳。陈艾入药,更经久不衰。将陈年的艾草放置于石臼内,经过千百次反复捣杵,一次次筛去艾梗和艾渣,直至艾叶变成柔软如云、温暖如絮的艾绒,然后用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棉纸紧密包裹,形成柱状的艾条。
从山野间摇曳的青翠植株,到温煦人体经络的神奇力量,艾草这株散发着独特清香的草本植物,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以“灸”的方式,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之旅。
艾灸走进现代大众视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就已登上历史舞台。古人发现,将艾草点燃后靠近身体特定部位,能有效缓解疼痛、抵御疾病。《黄帝内经》中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高度肯定了艾灸的医疗价值。在古代,艾灸不仅是治病良方,还被用于日常保健,是家家户户守护健康的“秘密武器”。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艾灸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艾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专业的艾灸师运用娴熟的技法,让袅袅升腾的艾烟将药效渗入人体经络,以达到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功效,使受用之人身心放松。
在雁塔西路的一家中医养生馆内,前来体验艾灸的顾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24岁的小李是一名办公室白领,长期的伏案工作让她饱受颈椎疼痛的困扰。“每天对着电脑,脖子又酸又僵,试过很多办法效果都不太好。听朋友说艾灸能缓解,就来试试,没想到真挺有用,现在我基本每周都会来做一次。”小李说道。
和小李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从事金融行业的小张表示:“工作压力大,还没时间运动,经常觉得浑身没劲儿,艾灸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舒畅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不少。”
王晓萍说,中医学认为,女性属阴,加之职场女性运动匮乏,气血不足、经络不畅等问题较为普遍。而艾草性纯阳,艾灸能够温经散寒,促进气血运行,这也使得艾灸格外受到年轻女性的欢迎。
艾灸释放当代魅力
除了在养生馆,网购艾灸套装在家自行操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艾灸”,各类产品琳琅满目,销量可观。不少商家还贴心地配备了艾灸教程和穴位图,方便消费者上手。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艾灸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每年还以30%至50%的速度增长。足见其火爆程度。
艾灸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迅速“圈粉”,除了显著的养生功效,操作便捷、价格亲民也是重要因素。不过,艾灸虽好,却并非人人适宜。王晓萍提醒,阴虚、湿热者不太适合艾灸。初次尝试艾灸的人,最好先到专业正规的医疗机构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因操作不当损害健康。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